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序:黑石之所以成为今天的黑石, 本人认为有三个因素不可回避:一是其早期就确定下来的价值观;二是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的神逆转; 三是黑石在不断挖掘新的投资机会。第一件最深刻,但离我们日常生活也最远(形而上),第二件事成就了黑石的财富(重大事件),第三件事离我们最近(时间近,是近期发生的,且是面向未来的——跨境电商)。在结构上,本文首先从黑石最近一次成功案例讲起(物流地产),然后分析了黑石的成功并非偶然(有眼光,更是有魄力——应对金融危机的白衣骑士),再追溯到更深层次的原因——黑石的价值观(价值观的诞生背景,创业者的情怀,早期黑历史等),突显其价值观的可贵(道),而淡化了对其业务模式的强调(术)。最后,以创始人的辞世,做悲剧收场(致敬先驱,赞扬其灵魂的高贵)。并以“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做为本文人文情怀的落脚,以“偶尔思前事,依然是少年”表达致敬。
 

(友情提示:全文约三千字,建议阅读时长8分钟)
1、黑石在物流地产的投资上玩出了“惊天大案”

 
黑石集团最近一次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事件,是在2017年“出售仓库”:黑石将旗下物流公司Logicor以122.5亿欧元(约合137.5亿美元)出售给中投公司。交易金额,创下了中投史上第一,欧洲有史以来的第二。在这场举世瞩目的交易背后,黑石集团或者说黑石模式,究竟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地方呢?一文为你深度揭秘黑石的“黑”历史。
 
仓库这种物业类型,在商业地产的类别中,本身并不没有太高的价值。如果你也准备像黑石一样,去买几个仓库,你可能会在投资的战场上“一败涂地”!
 
在投资上,照搬肯定是不行的,需要结合实际。如果说——眼光是考验投资水平的关键!那么黑石可以说是目光如炬!黑石在很早就察觉到,电商的崛起会让物流仓库成为战略性稀缺资源。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崛起,能够以最快的时间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是客户体验非常重要的一环,关乎企业生死。亚马逊也好,阿里也好,强东也好(尤其是酒后......),都追求一个字——快。
 
那么怎么能最快呢?也很简单——通过大数据分析,提前把货物送到你家附件的仓库里,等着你翻牌子。你在手机上戳一戳,就立刻送到你家,有没有一点当皇帝的感觉?所以物流仓储类资产,在一夜之间价值倍增。黑石早在2012年就成立了Logicor公司(有没有想到逻辑思维),总部设在伦敦,专美来收购欧洲的仓库资产。在召唤神龙(中投)之前,这家Logicor不负所托,迅速抢占了欧罗巴大陆,在17个国家持有1360万㎡相关物业资产并提供相关的仓储服务。
 
中投之所以现身海外物流资产的收购,和国内的电商发展息息相关。在马师傅的太极功法带动之下,中国电商行业如日中天,早已打开国门走向世界,号称新四大发明之一。数据显示,国内通过各类平台开展跨境电子商务业务的外贸企业已超过20万家,比如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宝海外”和“速卖通”两个出口平台就已覆盖220个国家和地区。
 
据相关资料,跨境电商的交易额占进出口额的半壁江山,而跨境电商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是海外仓的管理和建设。美国、欧盟、东盟和日本是四大电商出口目的地。在2016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当中“海外仓”三个赫然在列。因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何中投要大肆在海外购买物流类资产,显然是意识到其重要性。在更早的时候,黑石还以同样的手法,将另一个旗下公司IndCor,以80多亿美元卖给新加坡主权财富基金公司。讲到这里,我们不得不佩服黑石非同寻常的全球战略眼光!
 
2、黑石独宠房地产,算是不务正业吗?
 
“不会做房地产的私募,不是好PE”——用这句话来形容黑石,再贴切不过了。我们都知道,黑石成立于1985年,总部设在美国纽约,主营另类资产管理和财务咨询,是全球最大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在2007年黑石上市时,还是金融圈的楷模——典型的PE机构。但是2010年之后,黑石房地产投资却超过了其在私募股权、对冲基金上的投资,成为最为重要的业务板块。到底经历了什么,让一个模范走上了贼船呢?
 
其实说白了,这一切都是被“逼”的啊!2008年之前,黑石已经看准了地产行业周期性的投资机会,谁知道一夜之间金融危机袭来。黑云压城城欲摧,黑石的投资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风险,危急时刻黑石决策层迅速调整战略:暂停了买买买,同时通过设立新的房地产投资基金筹备大把的钱,准备大干一场。黑石是“疯狂的石头”吗?当然不是。
 
王阳明说过一句话:在暴雨之后,你是选择看地(泥泞不堪),还是选择看天(晴空万里)?不同的选择,决定了不同的命运。黑石显然属于后者——在世界哀鸿遍野之时,黑石却看到了历史性的机遇。在2009年下半场,当全球房地产市场逐步趋于稳定之后,黑石重启了剁手模式——在欧洲和美国,迅速开始了大规模房地产投资,并将业务扩展到一系列不良资产并购、房地产夹层贷款、房地产不良贷款、救援融资和优先股等相关领域。到了2010年,黑石再次投放近50亿美元,用于破产企业的重组和债权收购。2011年,黑石投放76亿美元,继续收购房地产领域的不良资产。2012年,投入30亿美元为美国家庭提供住房并重建社区。
 
3、黑石的价值观,真的很“另类”
 
看起来黑石这个资本主义国家的民营企业,简直就是一个社会主义的四有青年!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究竟为何?且听慢慢道来——
 
看似黑石在发国难财,但事实上黑石扮演了“白衣骑士”的角色。黑石通过投资信誉良好的高杠杆公司,以及陷入财务困境的企业,使这些企业逐渐恢复了财务健康和竞争力。2008年,黑石通过收购另类信贷资产管理公司GSO,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信贷平台之一。金融危机爆发,导致金融监管迅速趋严,大量优质企业一夜之间发现银行的贷款拿不到了。这个时候GSO充分把握了银行留下的市场空间,为陷入困境的企业能提供资金的支持。在金融危机爆发的一年以后,很多企业依靠GSO提供的融资走出了困境,而这些企业以往都是有着良好的信誉。两年后每家企业都偿还了债务,GSO也获得了接近两倍的收益。
 
最终,金融危机的熊熊大火,不仅没有把黑石焚毁,反而锻造了一个黄金帝国——凭借充足的资金和高超的点金术,黑石在信贷、房地产、并购等领域拓展业务,在资产规模、营业收入、经济净收益方面再创历史新高。1985年,59岁的黑石的创始人彼得•彼得森距离其因“水门事件”辞去美国商务部长的1973年,已经过去了差不多12年之久。也就是在这一年,曾是一个因抄袭论文遭麻省开除的不良少年彼得•彼得森,在接近花甲之年和一名38岁的销售员史蒂夫•施瓦茨曼(苏世民)各出资20万美元,外加两名助手合开了一个四个人的小公司,取名黑石。(黑石的名字来自两位创始人,Schwarzman德语的意思是黑色,Peter希腊语中的意思是石头。)若干年后,顽石终于成了大圣。
 
4、黑石创业之初的“”历史
 
在创业之初,却异常艰难。根据施瓦茨曼回忆:“19个最有希望的投资者一个接一个地拒绝了我们,488个潜在的投资者也拒绝了我们,那真是最令人难堪的时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东奔西走,听到许多朋友对我们说‘不’,这是很难受的。”最惨的一次,施瓦茨曼和彼得森去波士顿拜访一个全国性的退休基金,对方代表根本不认识他们俩,两人只好冒着大雨走了出去。好在黑石,自创业之初,就是一家有操守,有情怀的企业。
 
在恶意收购十分普遍的20世纪80年代,黑石却异乎寻常地确立了一个原则并坚持到今天——只做友好收购。“我们兜售一种理念———你们可以信任我们,我们会跟你们在一起,”彼得森说,“这在那时候很另类,但非常管用。”黑石收购的第一个公司叫运输之星。1986年,当时出了名的恶意收购方卡尔,已发出了恶意收购的邀约。运输之星是美国钢铁集团的核心资产,当然不能被门口的野蛮人所打劫。美国钢铁集团于是找来黑石,引入了化学银行提供贷款,一起出资设立了子公司。这次的收购不仅奠定了黑石口碑,也实现了双赢——到2003年黑石把当年收购的股权全部卖出获得了25倍的收益,年平均收益率高达130%。
 
因为黑石从不做恶,因此它一直拥有较好的口碑,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愿意和黑石合作。“寻找优质、能够创收的低成本资产进行资本重置,我们通过亲自参与管理和进行定向投资提升资产价值。”黑石在其官网(www.blackstone.com)上如此阐述其投资之道。
 
根据财报信息,黑石2017年的净收入为34亿美元,同比增长超过40%,全年的净利润增长了41%,可分配利润增长超过80%,达39亿美元。经过34年的发展,黑石集团总市值能超过了230亿美金,并管理着近4000亿美金的资产,仅房地产基金类目的一年资产管理规模就达到了1150多亿美元。黑石的人均利润是高盛集团的九倍,被誉为华尔街的“无冕之王”。据测算,在房地产业务和私募基金业务方面,黑石过去10年的年均收益率都保持在26%以上。
 
5、致敬一个伟大的灵魂
 
不幸的是,2018年3月20日(国际幸福日),91岁高龄的创始人彼得·彼得森(Peter G. Peterson)与世长辞了。偶尔思前事,依然是少年。无论是前半生,响应总统的召唤甘愿放弃丰厚的薪水为国奉献,还是后半生在临近花甲之年开始建造了一个如钻石一样熠熠生辉的金融帝国,彼得·彼得森完成了从不良少年到华尔街王中王的逆袭之路!无比精彩!当然,最值得称道的还是黑石,所一直奉行的价值观——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一个伟大的公司必有一群高尚的灵魂!
 
 
 
参考书目:
1.《黑石的起点,我的顶点——黑石创始人彼得·彼得森自传》作者:彼得·彼得森;翻译:施轶;审校:巴曙松;浙江人民出版社。
2.《资本之王(全球私募之王黑石集团成长史)》,作者:戴维·凯里 (David Carey),约翰·莫里斯 (John E.Morris) ;译者:巴曙松, 陈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话题:



0

推荐

喻姿玮

喻姿玮

5篇文章 4年前更新

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硕士,资深研究员,分析师,第一财经、宁夏卫视特邀嘉宾,上海证券报撰稿人,国家级期刊专栏作者。曾先后在私募基金、证券公司、大智慧等机构担任投资顾问、行业研究员、研究部总经理、投资咨询和战略研究主管等职位。在行业投资研究,金融咨询服务和管理方面拥有10年以上从业经验。长期带领投资研究团队,从事不动产投资、资产证券化、证券投资、资产组合管理等相关领域的深入研究,并在实践中获得了良好的成效。

文章
  • 个人分类
全部文章 5篇